• 索 引 号:QZ00113-4007-2022-00140
    • 备注/文号:泉人社函〔2022〕178号
    • 发布机构:泉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2-07-27
    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0222161号提案的答复
    时间:2022-07-27 20:54

    许清水委员:

      《关于如何进一步激活泉州活力的几点建议》(20222161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布局方面。我市是制造业大市,但受限于产业以纺织、鞋服、食品、建材家居等民生消费品为主,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不高,距离成为制造业强市仍任重道远。从企业主体来看,高新技术企业是科研创新的主力军,但在这一方面,泉州与其他50强城市的差距很大。截至2020年底,泉州共有103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一数据只有福州(2052家)和厦门(2282家)的一半左右,也远低于与泉州GDP相近的东莞(6381家)、西安(5212家)和合肥(3328家)。从科研经费投入来看,2020年泉州的R&D经费支出142.08亿元,投入强度1.38%,不仅低于福州的2.25%和厦门的3.08%,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一个百分点。从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看,在有统计数据的22个城市中,泉州(29.90%)仅与武汉(31.06%)、天津(28.21%)和济南(32.02%)相近,与其他城市差距较大,与省内福州(44.20%)和厦门(40.70%)的差距也很大。上述这些表明,无论在国内还是在省内,泉州的

      科技创新环境短板明显,对人才吸纳力明显不足。下一步,将做好以下工作:

      引导龙头企业设立首席专家岗位,吸引战略高端人才;推广“人才合伙制”和股权、期权、分红激励以及创新成果转化收益分成,吸引和留住高素质职业经理人、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产业技工;鼓励“真金白银”设立研发中心、创新平台,舍得投资原始创新;推广“揭榜挂帅”,吸引领军人才、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揭榜等等。着力提高企业家的人才意识;努力推动涉才涉企部门联动,用“游戏规则重构”倒逼厚植企业创新生态。

      二、借力文化优势、打造城市文化名片。2017年,我市实施的人才“港湾计划”,立足“一盘棋”树立城市人才品牌,在全省率先对原有分散的各类人才计划进行整合,以人才“港湾计划”为统领,做到全市“一个品牌、一个声音”。同时,重视人才阵地规范化,先后整合园区党群活动中心、创业空间、城市“会客厅”、闽南古厝等资源,建设综合型、行业型、专业型、服务型等四类“人才之家”,目前已有市县两级“人才之家(社区)”137家。上线“人才港湾”APP,健全“一窗、一网、一码、多站点”服务网络,让“港湾计划”IP具象化,随时随地可见可体验。人才之家建设和泉州(晋江)国际人才港做法获评泉州市“年度优化营商环境”最具获得感“十大举措”榜单。此外,县(市、区)结合实际,造浓尊才爱才氛围。如丰泽区聚焦文创行业特色,连续举办“文创人才节”系列活动,打造文创人才IP;洛江区设立“Y.26”人才日制度,由各部门每月26日轮值举办人才活动,为人才集中提供服务;惠安县、台商投资区打造人才主题公园;晋江市连续举办三届海峡菁英“人才节”,集中一段时间展示人才创新创业成果。下一步,将结合您提出的建议,继续发力城市人才品牌建设,持续强化“人才港湾”计划整体IP,在人才品牌意识提升的精准性等方面多做一些探索性、创新性工作,营造爱才尊才惜才的浓厚氛围,努力构筑各方人才的梦想港湾、事业港湾、生活港湾。

      三、提倡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人才创新产出社会效益。“十三五”期间,我市人才经济产出效益明显提升,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5年底的2.30%提升到2020年的20.30%。但与其他50强城市相比较,仍有很大差距,还不到南通(43.50%)、西安(46.90%)和常州(47.82%)的一半。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则是衡量人才智力产出的一个重要指标。2020年我市这一指标值仅为2.66件,远低于与GDP体量相近的佛山(11.88件)、东莞(16.63件)和常州(12.23件)。当然,由于泉州龙头企业很多是全国布局、甚至全球布局,相当数量的规上企业总部外迁,研发总部不在泉州本地,一定程度造成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大面积流失,无法准确反映区域创新能力。但人才产出效益不优却是不争的事实,亟待尽快有所突破。下一步,将做好以下工作:

      进一步聚焦人才创新创业项目产业化率,借助专家评估、资本眼光,真正把有效的财政资金用于支持成熟度高、市场前景度高的项目。聚焦抢夺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的“最后一厘米”,既重视招商引资,也重视招研引智,结合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腾挪充足空间,吸引各地孵化熟化后的科研成果在泉转化、产业化。聚焦提升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发挥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优势,开展专利技术收储和运营,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

      四、青年培养计划、从“留”人到“流”人。“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和“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是表征人才质量的核心指标。数据表明,2020 年我市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为65.2人,与泉州人才密度相近的嘉兴、青岛、成都和佛山,分别为130人、99.7人、88.8人和70.4人;我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为17.85%,与西安、青岛不相上下,但明显低于与GDP水平相近的佛山(26.73%)、济南(25.16%)、合肥(32.26%)和福州(33.70%)。由此可见,我市科研人才储备不足,大学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增强。下一步,将做好以下工作:

      加快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打通入口、人力、人才资源通道,打造青年人才向往地、青年发展友好城、创新创业首选地,吸引和集聚国内外高校毕业生、技工院校全日制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取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人员,力争实现“每年新增引进10万人才大军、2025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50万人”目标,为我市“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衷心感谢您对我市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领导署名:杨明涌

      联 系 人:郑其全

      联系电话:13559577998 

                                                                                            泉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7月27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