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0113-4007-2022-00102
    • 备注/文号:泉人社文〔2022〕264号
    • 发布机构:泉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泉州市民政局、泉州市财政局、泉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泉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2-09-29
    泉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五部门转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五部门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完善求职招聘服务意见的通知
    时间:2022-09-29 15:45

    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财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台商投资区民生保障局、财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现将《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五部门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完善求职招聘服务意见的通知》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着力打造“泉用工”灵活就业品牌。目前我市已有三个模式,各地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借助现有招聘场所、基层党政平台、市场化零工平台,加快建设完善线上线下零工市场,强化灵活就业服务,提高企业需求和劳动者供给匹配度。现有三个模式:一是线上开发覆盖全域并在网络端手机端可便利应用的零工信息平台、线下建设首批建设5家实体零工市场的晋江“全链条”零工服务平台模式;二是镇、村两级设立招聘市集点的石狮“狮城零工市场”模式;三是“1小时灵活就业圈”的泉港模式。

      二、及时做好零工市场动态管理和岗位信息归集工作。一是各地要及时将新建设的零工市场清单报市就业人才中心汇总(联系人:吴圳超,电话:22376046)。二是各地要在2022年12月底前完成本地线上平台零工岗位信息归集工作,并报市就业人才中心汇总上报省人社厅归集(联系人:黄泽鑫,电话:22156683)。

                                       泉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泉州市民政局

                                       泉州市财政局      泉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泉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年9月29日

      

                         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五门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完善求职招聘服务意见的通知

                                                         闽人社文〔2022〕127号

    各设区市人社局、民政局、财政局、建设局、市场监管局、城管局(委),平潭综合实验区党群工作部、社会事业局、财政金融局、交建局、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与应急管理局:

      现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民政部 财政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完善求职招聘服务的意见》(人社部发〔2022〕38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推进场所建设挂牌。各地应结合实际,合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就业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条件成熟的公共服务场所,通过功能区域划分、共享场所等方式,建立“零工市场”。场所设置岗位信息发布区、休息和快速洽谈对接服务区,提供“线上+线下”人岗匹配、培训等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定并公布场所开放时间、安全管理、权益保障等工作措施,加挂“某某(行政区划或机构名称)零工市场”牌子。

      二、加强零工市场动态管理。一是建立动态管理名录库。各级人社部门要因地制宜加强监督管理,定期归集更新区域内规范运行的零工市场清单,在政府门户网站等公众媒体上公布,并于9月23日前,将规范运行的首批零工市场清单(见附件)报省人社厅备案。二是开展零工岗位信息归集工作。各级人社部门要广泛收集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用工等灵活就业岗位信息,加强真实性审核。年底前完成本地区线上平台零工岗位市级归集,2023年初完成省级岗位信息归集工作。今后,将依托“智慧就业”信息系统对零工市场相关工作实行动态监管。

      三、完善组织措施保障。各地对政府支持的零工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和运营维护相关支出,可按规定从就业补助资金等渠道列支。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法律维权、形势分析等公益性公共就业服务。根据零工市场运营规模、服务范围、场所管理、社会效应等综合情况,省人社厅将定期组织考评,对纳入人社部零工市场运行情况监测的城市予以倾斜,推出省级示范点,并结合零工市场运行情况建立退出机制。

      四、强化政府宣传引导。各有关单位要发挥各级媒体作用,向求职者和用工主体广泛宣传推广零工市场信息,提升大众对零工市场的知晓率与认知度,吸引更多灵活就业人员“进场”,促进人岗有效对接,重点宣传优秀示范点典型工作经验。充分借助数字经济和网络平台,发挥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方面的公信力,提高零工市场平台的监管水平,规范网络零工行为,引导“零工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联 系 人:吴孔阳

      联系电话:0591-87525121

      传    真:0591-87532495

      附件:零工市场清单

                                                                                           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福建省民政厅

                                                                                           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年8月18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民政部 财政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完善求职招聘服务的意见

                                                    人社部发〔2022〕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民政厅(局)、财政厅(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管委)、市场监管局(厅、委):

      “打零工”对促进大龄和困难人员就业增收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各地大力探索推进零工市场建设,强化零工人员就业服务,取得了积极进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更好地促进大龄和困难等零工人员实现就业,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强化零工市场信息服务。建立零工求职招聘信息服务制度,将零工信息纳入公共就业信息服务范围,免费向社会提供零工求职招聘信息登记和发布服务。加强零工岗位信息收集,通过办理招聘登记、走访调研企业、对接劳务中介等方式,广泛收集非全日制用工、临时性和阶段性用工等零工需求信息。拓宽零工信息发布渠道,充分利用服务大厅、政务大厅、基层服务平台等线下场所和招聘网站、微信微博、手机APP等线上渠道,多渠道、多形式发布零工求职招聘信息。

      二、强化零工快速对接服务。建立零工“即时快招”服务模式,为零工人员与用工主体提供快速发布信息、现场对接洽谈、即时确认结果、当日面试到岗等服务。优化零工快速对接流程手续,简化求职招聘登记表格事项,设立零工信息快速发布通道,引导分职业(工种、岗位)对接洽谈,完善车辆即停即走引导等服务,方便双方进场快速对接。拓展零工招聘对接形式,在举办行业、企业招聘会中增设零工招聘区或因时因需举办零工专场招聘会,组织流动招工大篷车、定向招聘等活动,促进供需匹配对接。

      三、强化就业创业培训服务。健全培训项目和培训政策推介服务,针对零工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供符合市场需求、易学易用的培训信息,引导有单位就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零工人员参加急需紧缺职业技能培训和新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有创业意愿的参加创业培训。创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支持零工人员灵活选择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和培训期间生活费补贴。

      四、强化困难零工帮扶服务。建立零工人员分级服务机制,对待工时间长、低收入家庭、残疾等大龄和困难零工人员加强就业帮扶,优先组织其与适合的用工主体开展“点对点”对接洽谈,引导用工主体优先招用困难零工人员。对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按规定开展个性化就业援助,明确服务项目和步骤,组织参加职业培训,跟踪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对其中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创业且符合条件的,可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

      五、完善零工市场秩序维护。公开零工市场服务制度、服务热线和投诉举报方式,依法监管职业中介机构,严厉打击黑中介、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以及以招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指导和督促用工主体合理确定招聘条件,规范招聘行为,依法合规用工,落实用人单位用工主体责任。加大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帮助零工人员了解自身权益,提高维权和安全意识,依法理性维权。

      六、完善服务场地设施支撑。合理利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场地资源,设立零工对接服务专区或分时分区共享场地设施,适应零工对接特点提早服务大厅开放时间,为零工人员与用工主体、职业中介机构当面对接洽谈提供免费场地。对零工人员自发集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求职地点,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改造利用闲置建筑、搭建必要服务设施、施划标线等方式,就近设立零工服务场所,配备卫生防疫、写字桌椅等便民辅助设施,引导求职招聘双方有序开展对接洽谈。

      七、完善信息化应用支撑。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运用,提升零工信息服务水平,动态收集更新零工人员和用工主体信息,支持零工岗位信息省级归集、多点联动、统一发布,提供在线匹配对接、应聘报名、结果确认等“一网通办”服务。依托中国公共招聘网、“就业在线”等平台联网发布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见习、培训等服务信息,推送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就业创业政策解读等信息,方便零工人员和用工主体快速查询。

      八、扩大零工服务多元化供给。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兜底服务的公益属性,完善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因地制宜强化零工求职招聘服务,加强信息真实性审核,示范带动零工市场诚信建设。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资本和优质服务资源参与零工市场建设和运营管理,依法依规提供招聘求职对接服务,拓展职业规划、企业管理、法律援助等专业化服务。鼓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募志愿者,组建零工市场志愿服务团队,多渠道开展零工求职招聘对接服务。

      九、开展零工市场动态监测。建立零工市场动态管理名录,编制各地提供零工服务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诚信运营的市场化零工市场等规范运行的零工市场清单,向社会广泛公布地址、运行时间、职业(工种、岗位)、联系方式等信息,为供求双方对接提供指引。支持具备一定工作条件和基础的城市开展零工市场运行情况监测,对零工市场求职人数、招聘岗位等信息进行定期监测分析,及时掌握零工市场供求变化趋势。

      十、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各地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把加强零工求职招聘服务作为完善就业服务的重要举措,压实属地责任,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更好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推广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典型经验,选树促进零工人员就业服务标兵,以点带面提升零工市场就业服务整体水平。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支持灵活就业健康发展、保障灵活就业人员权益的政策措施和公共服务事项,合理引导社会预期,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请各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汇总本地区零工市场名录并于每年年底前更新后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零工市场名录信息具体包括:零工市场名称(无正规名称的可以约定俗成或所在地址名称代称)、运营性质(指公共、经营性或自发形成)、详细地址、求职人员规模、主要招聘工种和日均招聘成功人数等。现有零工市场名录连同拟参与开展零工市场运行情况监测的城市名单请于2022年9月底前报送。

      联 系 人:白迎新  黎宇

      联系电话:(010)84202533,84201533

      传    真:(010)84202523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民政部

                                                                                    财政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

                                                                                    2022年6月22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