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委宣传部长陈铁晗:城乡一体推进 建设美丽乡村
来源 :泉州市人社局 时间:2017-07-06 10:23 浏览量:

    6月24日至25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山东省淄博市召开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福建省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铁晗作为代表之一发言,介绍泉州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做法。现泉州文明网对其相关发言予以发布,敬请关注。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全国著名侨乡,也是全国文明城市。近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关于晋江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批示,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努力建设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坚持以城带乡,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2012年9月,泉州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由表及里、梯次推进。一是注重分类指导。把乡村建设作为现代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美丽泉州”发展纲要》《“多规合一”规划及技术指引》,推行城市现代化、产城融合、大城关、特色新市镇、美丽乡村“五种模式”。沿海地区经过乡村工业化,城乡边界已模糊,主要着眼城乡一体,实行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规划“全域一张图”,并探索出晋江“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石狮“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南安“沿海三镇省级小城市综合试点”等典型。山区县域农村人口大量流出,加快向城镇集中,主要着眼“城市像城市,农村像农村”,重点建设“大城关”和中心镇,辐射带动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永春“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德化“全省统筹城乡试点”等典型。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培育了6个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10多个全国特色旅游和休闲农业示范村、19个中国传统村落、11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50个电商销售超2亿元的淘宝村。二是抓好环境卫生。累计投入130亿元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活动,每年抓好一批“环境整治村、宜居示范村、美丽景观带”项目。目前,已建成城乡一体垃圾转运系统。农村的环卫保洁均采用“养事不养人,分区域打包、多项目打包、一体化打包”模式,交由第三方服务机构承担;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建设、管护分离。三是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医疗方面,实行乡村卫生所规范建设、人员准入与执业管理、业务管理、药品与器械管理、绩效考核“五个统一”;在教育方面,实行“名校带弱校、小片区管理,师资互派、统一教学、捆绑考核”,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在文化方面,实施“万千百十”惠民工程,打造“欢乐泉州”文化品牌,每年下基层演出200多场,制定专门考核办法,推动文化惠民常态长效。晋江、石狮等经济发达县域已将行政村纳入社区管理,推行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城乡统一标准、均等共享。

  二、统筹各方资源,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家、海外乡亲的力量,大力发展多种业态,加快多种经营。一是扶持特色。市级每年捆绑上亿元的精细农业、休闲农庄、渔港经济、古村落保护等政策资金,扶持龙眼芦柑荔枝采摘节、白鹤拳原乡、铁观音庄园、藤铁工艺等主题游,以及百个农事体验点、生态旅游示范线和景观带。去年乡村游达1600多万人次,占全市国内游的1/3,创造了超百亿元收入。二是发挥侨力。自2013年起,开展“百侨助百村——共建美丽乡村”活动,海外泉籍乡贤连续5年、每年捐助5000万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2015年来,实施 “三百扶贫工程”,发动百家企业、百家商会、百位侨亲助力精准脱贫,海外乡亲累计捐助2亿多元,企业、商会挂钩1400多家贫困户,开展访贫问苦、帮助电商销售、扶持特色农业等,促进上千贫困户脱贫。三是结对共建。组织30个市直部门、沿海30个发达乡镇(街道)和100个高校科研院所、非公企业、异地商会党组织与30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30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结对帮扶,每年捆绑扶持资金5000万元以上,支持欠发达地区乡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等,并选派300名农业、科技、金融等方面干部驻村任职、驻村蹲点,推广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引导农民进行绿色发展、绿色生活。落实各级文明单位挂钩联系建制村(贫困户)、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开展帮扶共建,履行社会责任。

  三、深化移风易俗,大力培育文明新风。抓住作为全国农村移风易俗工作试点市契机,进一步强化举措推动移风易俗,针对“黄金新娘”、“普渡”吃喝、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着力从党员干部带头、村规民约、家风家教入手,开展“深化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活动。一是建立硬约束。细化党纪政纪,出台《厉行节约文明举办婚丧喜庆事宜的暂行规定》,要求各级党委书记担负起属地“革除婚丧嫁娶陋习”第一责任人责任,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村(居)两委、“两代表一委员”等带好头、作表率,并制定量化措施,设立举报热线。引导所有村(居)将移风易俗内容标准量化细化,纳入村规民约,依托红白理事会、老人会等来监督执行、处罚违约、张榜通报,让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二是用好传统节庆。组织乡镇、村(居)开展“抑封建迷信活动,扬乡愁记忆民俗”主题的祭祀、吟诗、灯会、庙会,组建布袋戏团、南音队、舞龙舞狮团、腰鼓队等。目前,注册农民文艺团体800多个,千支南音队、上百支篮球队活跃在乡村。赋予“普渡”“佛生日”等民俗节庆更多“文体活动日”“扶贫济困日”等健康内容,更多村民从酒桌、赌局转到球场、图书室、戏台等。三是发挥新乡贤和优良家风带动作用。面向社会贤达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倡导形成“不比阔气比公益,不讲私面讲奉献,不炫富有亮作为”的社会风气。近两年,在他们的带动下,村民积极推行丧事简办、喜事新办、神事不办,把节约下来的礼俗开支捐赠奖学奖教、老年事业、社会救助等。深入开展“家+文化”活动,传播治家格言,引导向上向善。深入挖掘闽南文化关于孝亲敬老、和睦乡里、耕读传家等优秀元素,首批建设20个家训家风主题长廊、展馆、公园,农村许多宗祠、古厝“看有家训汇编、听有家书演讲、走能见家训楹联、学有家训史馆”。 (节选自福建省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铁晗在山东省淄博市召开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