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局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和省人社厅的部署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抓好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建设、人事管理、收入分配、劳动关系、营商环境等工作,全市人社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社银合作”新模式获评我市优化营商环境“最具获得感”十大举措。根治欠薪“两有两发”闭环机制入选全省人社系统优化营商环境“最具获得感”十件事。《党建XIN机制 就业显担当》获全省机关“感悟思想伟力·争创模范机关”宣讲作品三等奖。
一、坚持就业优先,着力抓好稳工稳岗工作
城镇新增就业9.5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86人,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稳岗就业相关做法获《福建日报》报道。一是着力实施公共就业能力提升示范项目。30个子项目全部实施,支出资金近4亿元,其中示范项目中央资金1亿元,支出进度均达100%。二是在全省率先出台稳工稳岗政策。出台“泉城就业”助企稳岗促发展10条措施,接续实施援企稳岗政策,减负6.25亿元,惠及企业14.2万家次。争取上级各类资金15.94亿元,排名市直部门第五。三是拓展招工引工渠道。开发“招聘导航4.0”,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招聘活动745场,参会企业1.47万家次,发布岗位信息41.3万个次。组织企业赴省内外52个人力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劳务对接活动174场。四是优化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在全省率先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12条措施,策划开展“书记市长送岗留才进校园”、第七届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人才交流大会等活动,举办校园招聘211场,提供就业岗位8.2万个,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超94.82%。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做法在全省推进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五是推进零工市场标准化建设。立足“一县一产业”特点,在原有3种零工市场模式的基础上,出台零工市场标准化建设方案,按照建设成效和工作量给予最高16万元奖补。全市建成线下零工市场43家、零工服务点101个,搭建线上零工平台11个,已提供零工岗位4.1万多个,服务企业6100多家,登记零工求职人数5.2万人。六是强化创业支持。遴选市级优秀毕业生创业项目60个,给予资金资助160万元,并为15个项目争取省级资金资助77万元。举办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市级选拔赛,组织参加省级选拔赛和全国总决赛,获全国优秀奖2个、“创翼之星”3个,省级二等奖5个、三等奖2个,我局获优秀组织奖。举办马兰花创业培训班43期,培训人数1200多人。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向毕业生提供“大学生创业担保贷”114笔,共2368.5万元。七是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采取“中央商务区+丰泽分园区”模式,与丰泽区政府共建的人力资源服务总部经济园区建成开园,带动各地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全市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720家,提供人才人力资源服务25万人次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业营收规模超百亿元。
二、坚持兜底保障,着力抓好社保扩面提标
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53万人次。城乡居民、机关事业单位两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均排名全省第一。一是抓社保扩面。举办“社保服务进万家”等活动,推行社保服务“就近办”模式,重点引导新业态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依托银行网点为企业、群众提供便捷参保服务,让企业职工的生活更有保障。二是抓待遇调整。于1月上旬和10月中旬,在全省率先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两次调整提高工作,累计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月领基础养老金标准调整提高20元,实现一年两调,惠及111.29万人,惠及人数全省最多。完成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惠及企业退休人员14.08万名,调整后月人均增加94.48元。平稳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下限至3300元/月,工伤保险缴费基数下限至4433/月。三是抓兜底保障。全市共为9.64万名困难群众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1950.65万元,向51.03万名被征地(征海)人员支付养老保障金16.29亿元。强化失业保险兜底保障,向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发放相关待遇2.36亿元,惠及11.83万人次。全市共办理工伤认定案件近9000件,支出工伤保险待遇5.47亿元。四是抓工伤预防。出台我市机械制造行业重点企业工伤预防能力提升培训工程实施方案,通过购买第三方机构服务的方式,对我市危险化学品企业班组长(含车间主任)工伤预防能力提升项目的实施情况和绩效目标落实情况进行评估验收,提升工伤预防项目验收规范化水平。加强工伤保险医疗服务协议管理,已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67家。五是抓基金监督管理。部署推进社保基金管理巩固提升行动,开展全市社保基金经办管理风险专项检查,通过自查和市、县两级交叉互查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规范我市社保经办管理。目前,深化整改阶段发现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整改率达100%,追回资金742.44万元,有效维护了社保基金安全。
三、坚持引才聚才,着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实施人才“港湾计划”和“涌泉行动”、青年人才集聚行动,以更大力度推进高层次人才、技能人才、专技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新增各类人才10.9万人,人才总量突破245万人,排名全省第一。
1.高层次人才:一是深入实施青年人才集聚行动。落实青年人才集聚“新8条”,配合市委人才办赴厦门、福州、北京等地高校开展校园引才活动,举办第七届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人才交流大会、国家高层次人才服务行等活动,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次,招募校园引才大使421名,引聚高校毕业生3.42万人。二是做好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筹备工作。成功争取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在我市举办,牵头制定大赛总体方案及具体方案,于12月10日经大赛组委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注重大赛成果转化对接,晋江留学人员创业园获批部省共建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更多海外留学人员来泉创新创业。三是加强高层次人才认定。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拓展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覆盖面,滚动更新试点单位147家。新增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952人,累计自主认定高层次人才1808人。四是加强博士后平台建设。坚持“筑巢引凤”,持续推动博士后平台建设,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累计27家,省级创新实践基地11家、累计26家,累计引进博士人才320人。五是加强人才服务。通过发放“优才卡”,提供免费乘公交、免费体检、免费游景区等优才服务48万人次,帮助人才解决“关键小事”。配合市委人才办打通“人才港湾”信息平台与高层次人才认定“一站式”平台信息共享功能,开通人才办事“绿色通道”,开展优才服务提升行动,深入各地明察暗访,发现问题30多个,限时整改提升,优化人才服务水平。
2.技能人才:一是承办福建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成功举办福建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泉州代表队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名,我局被授予“突出贡献奖”。我市以《坚持“三维”调度 高标准高质量办好大赛》为题,在全省人社工作会上作大赛组织实施经验交流发言。市县两级举办职业技能竞赛100多场,对60多名竞赛第一名选手授予“泉州市技术能手”,通过选拔优秀选手,激励各类人才走技能成才之路。二是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围绕九大千亿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技能培训进园区,推行定制化、项目制培训,加快培养产业紧缺急需技能人才,完成培训5万人次,技能人才总量达177万人,排名全省第一。加强职业技能提升平台建设,入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6家、省级8家,评选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2家,获评省级职业技能提升中心1家、公共实训基地2家。积极培养高技能领军人才,累计入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7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2家,获评省级技能大师16人,评选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71家、市级技能大师232人。5月31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我市多形式开展技能人才培养相关做法。三是实施技工教育强基工程。成立全市技工教育联盟,启动泉州技师学院永春校区主体工程建设,依托泉州技师学院成立省级职业训练院,筹备设立泉州创业大学,开展省级“精匠班”校企合作试点,构建以泉州技师学院为龙头的技工教育矩阵。全市新增技工院校2家、总数达11家,共有在校生近2万人,每年培养毕业生5000人。四是推进职业技能多元评价认定。鼓励企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申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资质,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全市共开展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评价6.73万人次,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5.35万人。
3.专业技术人才:一是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聘用管理。围绕黎大、医高专专升本关于专技人才的需求,调整核定岗位设置,优化人才结构比例。指导文保中心、教科院等单位,打破机制壁垒,创新专技人才评价机制,提升专技人才队伍职称晋升空间,助力我市文旅和教育事业发展。共核准、调整、变更岗位设置方案37个,办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聘任手续5000多人次。二是批准确认各类职称资格。新增专业技术人才2.74万人,其中高级2169人(正高174人、副高1995人)、中级9267人、初级16004人,总量达60.84万人。三是开展民办高校教师报备员额试点工作。确定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等4所民办本科高校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对具有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历且具备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实行编制报备员额管理,着力解决民办高校教师待遇问题。目前,4所试点高校共有59人申报。四是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重新认定市级继续教育基地25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分类别、分层次授课,全市开展教育、医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27.2万人次。
四、坚持深化改革,着力抓好人事管理工作
一是做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方案核准备案等工作。办理各类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方案核准、备案54件,审核发布招聘计划岗位7251个。同时,做好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编制内工作人员拟聘用人员公示和聘用人员审核、备案等后续工作,共办理市直政府系统事业单位核准聘用503人、市直公立医院公开招聘编制内工作人员核准聘用备案98人。二是开展评选表彰工作。会同市委办做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提名评选工作,共推出3名提名对象;会同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开展第五届福建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的推荐评选工作,共推荐2个集体和4名个人;会同市民政局等18单位开展17个全国系统评选推荐活动,共评选推荐11个先进集体和25名先进个人(劳动模范);会同市住建局等4个单位开展4个全省系统评选推荐活动,共评选推荐24个先进集体和48个先进个人;配合市发改委开展1个全市评选表彰推荐活动,共评选推荐28个先进集体和100名先进工作者。三是做好工勤人员服务管理。组织工勤人员参加岗位考核3168人次,254人取得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岗位资格,其中初级工42人,中级工98人,高级工69人,技师45人。组织58人参加全省机关事业单位高级技师评审,有10人拟推荐取得高级技师任职资格。聘任(续聘)工勤人员290人。四是做好各类考试服务工作。承办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选优生和社会工作者、经济专业技术资格、一级建造师、一级消防师、执业药师、注册安全工程师等考试的考务服务工作,服务考生12多万人,每场考试均平稳有序进行。五是做好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严格规范人事档案管理,共审核查阅档案1.8万卷次,接收档案547卷、调出306卷,现有库存档案2.2万卷。接收并审核市直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归档材料6万多份。
五、坚持居民增收,着力抓好收入分配工作
一是深化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落实机关单位人员两年一档和五年一级工资待遇调整机制,共审批符合晋升条件的机关工作人员6500多人次;审批符合晋升条件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89万人次。开展非营利性工资总额指标督查调度工作,督促指导各单位及时发放市直机关公务员和机关工勤人员年度考核奖1.73亿元。二是加强市属国有企业工资宏观指导。按照国家和省政府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政策要求,综合考虑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职工工资水平市场对标等情况,结合工资指导线合理确定年度工资总额预算方案。三是加强企业收入分配指导。开展企业薪酬调查,完成1789家样本企业的薪酬数据收集和汇总上报工作,及时发布薪酬调查信息。开展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行动,加大投诉举报案件处置力度,依法纠正和查处违反最低工资标准规定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六、坚持权益保障,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全市共协调、立案处理欠薪等案件653件、较去年下降21.8%,为4952名劳动者追发劳动报酬4073.49万元,劳动关系总体平稳可控,未发生因欠薪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和极端事件。省对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连续三年获评A级。一是落实根治欠薪“两有两发”闭环机制。推行大数据监管模式,推动工资支付全链条线上监测管理,形成“有平台”“有钱发”“发到人”“发到位”的工作闭环,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该模式推行以来,累计监管工程项目5096个,代发工资606.8亿元,惠及农民工81万多人。二是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专项调研和监察执法行动。定期组织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整治、高温天气防暑降温和劳动保护等监察执法行动,依法查处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联合市邮政管理局探索建立快递行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推动顺丰、中通等快递行业头部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站点,强化快递行业普法宣传和劳动争议调处工作。全市共处理涉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案件76件,涉及劳动者86人、劳动报酬263.11万元。三是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品牌建设。打造“泉调解”及“晋心晋力”“狮正和缘”“丰和语畅”等县域调解品牌,在全省率先建立台胞台企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设立4个台胞台企调解中心。市县两级均设立调解中心,乡镇(街道)调委会实现全覆盖。全市共处理案件1.69万件,调解成功率达76.24%,惠及劳动者1.8万人。“泉调解”劳动人事争议五级联调工作机制获省人社厅发文推广,我市连续四年均有基层调解组织被人社部办公厅等部门通报表扬。
七、坚持惠企便民,着力优化人社领域营商环境
一是创新劳动能力鉴定便民化服务。组织专家到德化鉴定站开展就近鉴定4场,服务伤残职工122人次,到南安、安溪、永春等地为重症职工开展上门鉴定13人次。全市共受理劳动能力鉴定申请8039件、同比增长45.56%,组织现场鉴定会218场,完成鉴定7873件、同比增长32.43%。二是推出社保待遇领取便捷服务。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常态化工作机制,每月提前摸排认证周期将满的人员,及时提醒待遇领取人员完成认证。对高龄、重病、重度残疾等行动不便的待遇人员做好上门服务,共提供上门服务4.11万人次。三是拓展社保卡服务功能。完善社保卡“市民一卡通”服务功能,在泉州市、晋江市图书馆和南安市李成智公众图书馆实现“免押金电子社保卡借阅”功能。全市累计换发第三代社保卡508万张、签发电子社保卡660万张。四是持续优化人策匹配机器人。对企业群众的政策需求精准画像,与政策批量匹配,让“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全市更新人策匹配机器人政策57项、总数达313项,全年提供匹配服务4.63万人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