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就业优先,就业创业局势稳中向好。一是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出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稳就业政策的措施,落实稳就业、减免社保费、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政策措施,着力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企业稳岗。开展就业稳岗暖心服务行动、秋冬季内循环攻坚行动、稳岗返还服务周活动,用好用足用活就业补助资金,拓宽资金使用渠道,发挥稳岗稳就业作用。2020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1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8万人;支出就业补助资金1.53亿元;返还稳岗补贴11.58亿元,惠及企业3.24万家,惠及人数43.51万人次,其中困难企业稳岗补贴10.71亿元,惠及7826家企业14.02万人。二是破解结构性缺工问题。加强就业形势研判和失业监测,建立年初、年中两次企业用工调查制度,有针对性出台企业用工保障、招工稳工稳岗和用工调剂、吸引外地劳动力来泉就业、招工引才等政策措施,企业用工问题不断缓解。针对疫情防控线下招工引才无法开展的实际情况,创新开设“网络招聘超市”,在全省率先推行视频面试“云招聘”,举办网络招聘会405场,发布网络招聘企业1.2万多家次、招聘岗位33万多个,达成就业意向4.1万多人次;其中举办视频面试“云招聘”176场,参会企业5343家次,提供就业岗位11.47万个次,报名毕业生6.72万人次。“网络招聘超市”做法获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云招聘”做法获央视新闻频道、福建日报报道。针对疫情防控物资生产、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且订单量大等急需员工的企业,分行业建立线上用工调剂平台,鼓励二三产、企业用工余缺之间“转岗调剂”,盘活员工存量,实现短期借用或错峰调配,迅速支持企业生产。建设人力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做法获央视新闻频道报道。同时,在全省较早组织企业开展包车、包专列、包飞机、拼车等方式“点对点”接返员工,派出10多个招工小组,通过政府组织、企业备案自主包车等形式,接返10个省份的50多个地区新老员工近3万人。立足异地驻泉商会、泉籍驻外商会资源丰富优势,与省外劳务输出重点地区互设劳务协作工作站,确定首批劳务对接的商会76家,设立市级工作站20家,晋江、石狮、南安等用工大市也互设一批县级工作站,建立健全常态化劳务合作机制。三是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青年见习、就业启航、“三支一扶”等计划,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推进就业、职业技能等人社扶贫行动,精准帮扶贫困劳动力脱贫致富。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在全省率先推出10万元以下创业贷款全面取消反担保措施,率先实行“一站式”服务措施,新发放贷款905笔1.06亿元,累计发放2326笔、贷款2.6亿元。“两个率先”做法得到王宁省长充分肯定。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创业,连续六届评选优秀创业项目,累计评选省、市级优秀创业项目305个、资助910万元。
二、发挥兜底功能,社会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一是抓好社会保险参保扩面。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待遇调整机制,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推进全民参保计划,鼓励企业扩大参保面,积极引导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新增20.01万人次,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增7.8万人、工伤保险新增4.19万人、失业保险新增8.0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增扩面21.3万人。二是推进社会保障扶贫。将符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9.18万人全部纳入保障,完成应保尽保“清零”目标;实行城乡居民保扶贫对象财政全额代缴最低标准保费政策,为其中5.87万名扶贫对象代缴城乡居民保养老保险费1221.33万元。三是保障就业困难人员基本生活。及时兑现失业金,保障就业困难人员基本生活,发放失业保险金5024.40万元,惠及失业人员4.09万人次。落实失业保险扩围政策,发放失业补助金1509.14万元,惠及失业人员1.83万人次。落实社保补贴政策,发放社保补贴3609.62万元,惠及1.1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四是减轻企业社保费负担。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费减免缓政策,累计减负31.54亿元,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减免27.71亿元、工伤保险减免1.2亿元、失业保险减免1.76亿元,惠及企业44万家次、288万人。
三、实施“港湾计划”,产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是大力培养技能人才。一是大力培养技能人才。针对疫情影响线下培训的实际情况,开展线上培训,超额完成市政府确定的培训和技能人才认定任务。全年完成培训10.05万人次,位居全省前三,两次被省人社厅通报表扬;开设全省首个企业新型学徒制线上培训班的做法被学习强国中央平台、人社部公众号报道,开展以工代训的做法被学习强国福建平台报道;组织9083名贫困人员参加技能培训,完成量排名全省第一,该做法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新认定技能人才3.8万人,推广“以赛代评”“以赛选才”模式,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41场,授予“泉州市技术能手”43名;新增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4家和泉州市技能大师25人;举办高技能人才授牌颁证仪式,配合人社部组织全国40名高技能领军人才在泉休假交流。二是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人才总量倍增行动,修订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出台产业实用人才纳入刚需购房范围等政策措施。新认定市高层次人才3883人,总数达1.5万人。新增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继续开展高层次人才职称直评直聘,已直聘高层次人才13人,直接跳评正高级职称14人,实行特设岗位管理18人。继续开展企业人才自主评价试点,新增试点企业3家,116家试点企业已自主认定市高层次人才778人。出台引进博士人才政策,新获批入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业4家。想方设法克服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吸引产业急需高校毕业生来泉就业创业1.01万人,完成市政府确定的任务。三是分类推进人才职称评价。稳步推进各类人才参加社会化职称(职业资格)考试、评审,扎实开展基层卫生人才职称专项评审和非公职称评审等工作,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2020年新增专业技术人才2.05万人,其中高级1750人、中级6249人。四是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培育中介机构,全市取得行政许可或书面报告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89家(2020年新增26家)。做好少数民族群众来泉务工服务管理工作。推动晋江、石狮产业园继续引进知名机构,晋江园、石狮园已分别入驻20家。台商区泉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成开园,入驻10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6家合资企业。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做法获省人社厅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四、促进居民增收,收入分配制度加快完善。一是出台促进居民增收政策。牵头制定并以市委名义出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促进城乡居民增收行动计划,实施城镇职工、农村居民、高级人才、困难群体“四大群体”增收计划,推进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四项收入”提升行动,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以更好的发展成果充分彰显制度优势。二是深化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落实机关单位人员两年一档和五年一级工资待遇调整机制,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管理制度,健全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政策。全面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三是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细化出台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政策及配套文件,指导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完成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任务。四是深化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指导线,开展制造业人工成本监测工作,定期发布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健全企业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
五、深化“放管服”改革,服务管理进一步优化。一是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全面梳理办理事项,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一趟不用跑事项29个、占70.7%;最多跑一趟事项12个、占29.3%。即办事项10个,全程网办事项19个,占46.3%,基本实现“服务上提质、流程上提速、结果上提效”的“一站式”办结服务目标。承诺时限为法定时限的17.43%,提前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达100%。二是加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力度。落实稳岗扩岗专项支持行动,全市共核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方案59份,涉及招聘计划人数4147人;批准200多家事业单位2020年度年度考核优秀指标,核准200多家事业单位共1.7万多人2019年度年度考核结果;开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定期奖励。三是规范表彰奖励工作。牵头制定并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出台进一步规范表彰奖励工作文件,进一步规范市、县党委政府和市直部门评选表彰工作及省部级、省直系统评选表彰推荐工作。四是落实中级职称评审权下放。指导县(市、区)组织开展量化评价,累计批准确认一级教师1540人。探索打造行业专业化评审,在全省率先开展行业协会(学会)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批准确认评审通过209人。五是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聘用管理。推进中小学“县管校聘”改革,小学、初中、高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初中中级教师岗位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幼儿园高、中、初级岗位结构比例调整为1∶5.5∶3.5,特殊教育学校岗位结构比例参照初中确定。专门为医务人员开辟职称聘任“绿色通道”,给予援鄂医疗队队员、疫情防治一线优秀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优先评聘,疫情期间办理职称聘任手续1025人,记功奖励援鄂医疗队员18人。调整优化公卫人员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将市疾控中心高级岗位比例从28%提高到35%,县级疾控中心高级岗位比例从20%左右提高到30%。持续推进高校教师自主评聘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高校职称评价标准,规范评审程序,累计核准聘任备案1500多人次。六是基层平台信息化提升工程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晋江市社保大厅及劳务所配备自助咨询填单设备、自助查询打印设备及自助互联网设备等,逐步形成“五办”(“一窗办”“网上办”“自助办”“就近办”“打包办”)服务模式。七是加强干部人事档案服务管理。加强人事档案验收,对档案目录信息、分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改正,查缺整理各类材料2万多份。其中,机关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工作已完成;事业单位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工作完成4000多卷。八是做好工勤人员服务管理。组织参加各工种继续教育培训1.56万人次,组织参加全省岗位等级升级考核638人,聘任(续聘)工勤人员226人。九是做好各类考试服务工作。完成省公务员考试、市级公务员遴选、事业单位考试及一级建造师、一级消防师等资格考试考务服务工作,服务考生7.5万多人。十是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做好国务院大督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检查迎检工作,较好完成中国营商环境“劳动力市场监管”指标国家、省考核考评工作。做好“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抽查监管。根据机构改革职权的调整以及省厅最新修订的权责清单,进一步梳理完善本局权责清单。
六、护航发展大局,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开展强基促稳三年行动,实施促进劳资关系和谐专项行动,推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贯彻实施,建立健全“3+5”根治欠薪长效机制,农民工工资支付得到保障。全市立案查处劳动保障类案件101起,同比下降15.13%,协调处理举报投诉案件465起,同比下降10.06%。其中,工程建设领域因近两年推行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和工资专户大数据平台进行实时动态监管,欠薪发生率持续下降,首次降至50%以下,从以往的超50%大幅下降至23.9%。一是建筑工人实名制和工资专户管理制度。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进建筑工人实名制和专户信息化建设,推行“一卡一户一平台”模式(一名建筑工人一张银行卡、一个项目设立一个农民工工资专户、一个工人实名制和工资专户管理平台),已在房建、市政、交通、水利行业全面推行,全市工程项目已开设工资专户1333个,监管发放工资近55亿元,涉及实名制工人近18万人。二是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落实工程建设领域工资保证金差异化缴存办法和商业银行保函等第三方担保制度,全市累计滚存工资保证金15.68亿元。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全额使用银行保函担保制度,首创专业工程担保机构保证制度,实行上限缴存工资保证金,清理“休眠”工资保证金等政策,已为施工企业释放现金缴存的工资保证金约9亿元。三是政府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完善市、县、乡镇(街道)三级政府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筹集资金8224.5万元,进一步发挥应急兜底保障作用。四是企业工资支付诚信机制。完善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曝光、失信联合惩戒等机制,强化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累计通报用人单位(或自然人)严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案件四批30起;评价工资支付行为守信单位364家,一般失信单位11家,严重失信单位22家;将5家拖欠农民工工资用人单位列入欠薪“黑名单”。五是积极推进调解仲裁工作。全市共处理劳动争议案件9987件,同比下降8.77%;涉及金额2.98亿元,同比上升14.18%;涉及人数20887人,同比下降12.46%;10人以上集体劳动争议案件346件。市、县两级仲裁机构收案5384件,其中立案方式受理4393件,不予受理991件,结案率93.69%,涉及劳动者9445人;其中10人以上集体劳动争议案件175件。基层劳动争议调解机构案外方式调解5594件。终局裁决率为42.27%,完成省定40%的目标任务。在全省首创律师事务所开展劳动争议调裁衔接试点工作,在三家律师事务所试点设立劳动争议调裁衔接中心、律师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法律援助工作,协调司法局、财政局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设立调解仲裁法律援助工作站,开展劳动人事争议法律援助工作。德化县全面推行“网格化+仲裁送达”工作,被省厅以文件形式转发在全省推广。
七、强化队伍建设,人社干部精气神不断提升。一是强化政治建设。推进“大学习”活动走深走实,通过“学习强国”和党组中心组、“人社大讲堂”等线上线下载体,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等为主题开展集中学习。二是强化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疫情期间抽调50多名党员干部火线支援南安部分村(社区)和惠安动车站抗疫一线,组建临时党支部,有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指导推进“党建+人社”品牌建设,我局牵头的《探索创新“341”工作路径保障400万产业工人稳岗就业》代表泉州市参加全省改革创新项目评比取得佳绩。三是强化能力建设。扎实推进全市人社系统技能岗位练兵比武活动,提升服务技能和业务水平,泉州人社代表队在2020年全省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四是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健全完善信息发布审核制度,通过“泉州人社”微信公众号等阵地编辑发布文章245篇,传播扩大“人社好声音”。五是强化作风建设。持续抓好经常性纪律教育、廉政教育,开展警示教育,进一步强化人社干部廉政意识。开展人社系统行风建设,简化办事流程,着力提高窗口单位服务效率,创建一批优质窗口,市民满意度显著提升。人社系统安全生产、平安(综治)维稳、人社扶贫、妇女儿童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等工作也取得新成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