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制定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时间:2021-01-07 17:23 浏览量:
                                 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制定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24日中国共产党泉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泉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泉州实际,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泉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面对大变局大变革大事件的深刻影响,市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创新理念、重大实践和优良作风,奋力作答再创“晋江经验”新辉煌、踢好转型升级“后半场”、勇当高质量超越主力军三个时代命题,全面推进“五个泉州”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过4个千亿大关,预计突破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元。五年来,我们坚持制造立市、创新发展,实施传统强链、重化补链、高新建链,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工业总产值跃上2万亿元台阶,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等。我们坚持全域统筹、协调发展,“一湾两翼”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古城提质、新城集聚协同推进。古城开展城市修复、生态修补国家试点,中山路、金鱼巷改造提升成效明显;新城环湾、向湾、同城化步伐加快,环湾建成区面积达23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8.5%。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生态连绵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蝉联国家卫生城市,荣膺国家森林城市。我们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市域治理现代化“四梁八柱”基本确立,营商环境建设、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农村“三块地”、企业“无间贷”、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一批改革创新措施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海丝先行区建设走深走实,入选全国“一带一路”建设案例城市,“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中国世界遗产申报项目,成功举办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海丝国际艺术节等活动,获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对台融合不断深化,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政策有效落实,金门供水工程安全通水,获批建设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共享发展,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两年实现现行扶贫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8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创造性开展“强基促稳”三年行动,滚动推进民生补短板“四心”工程和“XIN”行动,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蝉联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良好政治生态持续巩固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全面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我省正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处在工业化提升期、数字化融合期、城市化转型期、市场化深化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质期。党中央明确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进一步凸显福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我市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发展活力足,内生动力强,潜力空间大,广大干部群众与企业家队伍干事创业热情高涨,各方面积极因素加速汇聚,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在新发展阶段更好发挥主力军作用。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制造业大而不强,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支撑不够;中心城区集聚度不高,市域统筹不足;营商环境对标一流还有差距,对台、海丝优势和潜力发挥不够;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亟待提升;民生和安全短板不少,生态环保和社会治理亟待加强等。我们必须胸怀“两个大局”,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发扬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集中精力办好泉州的事。

  3.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时,我市与全省一道基本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展望二〇三五年,我们将举全市之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海丝名城、制造强市,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届时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前列。具体建成:

  ——海丝重要门户城市。以建设海丝先行区和战略支点城市为统领,构建泉州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推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员往来、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城市合作、港航互动,促进中华海洋文明传承创新及港澳台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基本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门户枢纽地位基本确立,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

  ——全球新制造重要基地。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创新型城市为支撑,加快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转型升级,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更加完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趋于成熟,为中国制造由大变强、转型升级先行示范。

  ——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以创建国家民营经济示范城市为载体,丰富发展“晋江经验”,完善促进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服务体系,营造更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更多民营企业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高效配置资源要素,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先行示范。

  ?——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以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为方向,发挥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等独特作用,在落实台胞台企同等待遇,促进两岸设施联通、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直接往来、民间交往等方面先行先试,努力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为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先行示范。

  ——山水田园善治之城。以做深做实新时代山海协作、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为指引,“跨江发展、跨域融合”战略基本实现,“一湾两翼三带”展现高颜值新形象,高质量建成东南沿海重要增长极;基本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建成法治泉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泉州、美丽泉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平安泉州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为建设人民幸福美好家园先行示范。

  二、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泉州篇章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常学常新“晋江经验”,实施跨江发展、跨域融合,市域统筹、县域联动、城乡一体,努力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展,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上取得显著成效,在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上展现更大作为,在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更大突破,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海丝名城、制造强市,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泉州篇章。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总结提炼了“晋江经验”,指出“晋江经验”是泉州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晋江经验”现在仍然有指导意义。“晋江经验”蕴含科学的辩证思维和方法论,不仅指引泉州过去的改革开放进程,更将指引泉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迈进新发展阶段,泉州要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一以贯之、常学常新“晋江经验”,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创新理论和重大实践等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要求融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深化改革开放、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好主力军作用。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上迈出重要步伐。

  ——经济实力攀升新高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创新型城市格局基本形成,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数字泉州建设和数字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新高地,民营经济、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走在全国前列,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城市格局集聚新优势。“跨江发展、跨域融合”战略落地见效,“一湾两翼三带”空间格局更加优化,环湾中心城市聚核成型,南翼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北翼产城融合配套更加完善,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力明显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高品质城市风貌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闯出新天地。海丝先行区建设再上新水平,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保税区等制度创新体系持续拓展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迈出新步伐,对台先行示范作用进一步凸显。

  ——精神文明树立新风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泉州根深叶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民主法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红色文化、海丝文化、闽南文化等交相辉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环境展现新颜值。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深化拓展,市域国土空间体系更加健全,绿色发展导向全面树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生态连绵带建设联线成面,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提升,山水田园城市成为亮丽名片。

  ——生活品质再上新台阶。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收入分配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康泉州基本建成,社会保障、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安居乐业,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治理效能实现新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平安泉州、法治泉州建设取得新进展,依法依规“马上就办”成为常态化,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以党建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强基促稳”等制度创新实践深化拓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有力。

  三、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源,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6.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体系。加速泉州科学城、环清源山科创走廊布点落子,依托高新区、开发区(园区),建设一批科技重大专项、重大平台、重大工程,打造联十一线先进制造业走廊和沿海大通道科创产业带。支持晋江建设“一廊两区”创新空间。高标准建设清源创新实验室、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争创国家级科创平台。积极引进大院大所,支持校企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优势企业设立创新飞地。发挥科研院校、企业的创新源头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好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培育一批新型孵化平台。

  7.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完善高科技企业成长加速机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打造创新型龙头企业、高成长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共生发展的产业生态群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扩大企业研发活动覆盖面。发挥龙头企业“头雁作用”,支持科创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合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8.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潜力。深入实施人才“港湾计划”,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好引才育才聚才用才“组合拳”,构建更具竞争力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精准发布人才发展指南,深化校地人才交流合作,强化人才工程与科技计划相衔接、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协同。加快培育“创二代”企业家,支持企业高管、行业专家、连续创业者创业。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自主评价提质扩面。弘扬工匠精神,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队伍,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师。

  9.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完善各类创新平台技术转移功能,培育发展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健全科研机构、项目、人才评价体系,扩大科研自主权。构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保护体系,高效运行中国(泉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四、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制造强市、质量强市、网络强市和数字泉州建设,着眼夯底板、锻长板、补短板,推进新经济拓展、老产业链提升,优化产业生态圈,打造“六三五”产业新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积极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10.培优做强主导产业。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前瞻2035年锻造纺织鞋服、石油化工、建材家居等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健康食品三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纺织鞋服产业突出科技、时尚、绿色化,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组织创新,完善供应链管理、材料研发、创意设计、柔性制造、新零售等产业生态,补齐高端面料和染整环节,培育新领域领军企业、重大平台,抢占价值链制高点。石油化工产业突出一体化、绿色安全,支持联合石化和中化扩能提质,从“炼”到“化”优化调整,拓展烯烃、芳烃、碳四等产业链,发展化工新材料、专用精细化学品、电子化学品。建材家居产业突出健康、创意、智能化,提升设计和集成创新能力,推广全屋定制、泛家居模式,推动绿色建材、水暖厨卫、智能家居、工艺制品、纸业包装等跨链融合,建设智能产业园。机械装备产业突出高端化、智能化,巩固提升专用通用和交通运输装备制造等优势,拓展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提升精密加工、热处理水平,支持成套设备和关键智能基础件研发应用。电子信息产业突出服务万物互联、进口替代,推进对讲机、功能手机、微波通讯、智能安防产业转型提升,做强集成电路、化合物半导体、新型显示等产业链,抢占智能硬件细分市场高地。健康食品产业突出健康、绿色、功能化,在保健食品、休闲食品和饮料业、现代茶产业、有机果蔬、调味品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11.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比拼推进新基建新经济基地建设,加快形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培育新材料产业,优先发展化工新材料、半导体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石墨烯材料、纺织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打造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创建高效太阳能电池装备及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突破光伏、新能源关键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争创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大力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围绕生物制品、化学药、中药及天然药物、精准医疗、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构建创新链、产业链和空间链,打造生命健康研发、生产制造、医疗服务基地。超前布局发展泛化人工智能、柔性电子、时空大数据、区块链、类脑芯片、前沿新材料、空天信息、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

  1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以数字服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健康服务、金融服务为重要支撑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深化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推进现代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完善有利于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建设,促进都市型产业集聚发展。数字服务业突出赋能实体,发展工业互联网、软件信息服务、数字内容、大数据、云计算、线上服务新业态等领域,打造新兴数字科创和应用之都。商贸物流业突出大市场、大商贸、大物流,发展传统商贸、智慧物流、港航物流、都市配送、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和会展经济等领域,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和快递物流枢纽。文化旅游业突出融合并驱,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和海洋旅游、工业旅游,打造世界海丝文化旅游休闲目的地。健康服务业突出全生命周期覆盖,重点培育健康医疗、健康养老及家政、健康运动、中医保健、健康保险等业态,发展“体育+”融合新模式,打造厦漳泉都市圈健康服务高地。金融服务业突出民间资本优势,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重点发展信贷支持、信托服务、金融保险、证券服务、金融科技、资产管理等领域,打造区域性实体金融服务中心。

  13.深入实施数字泉州战略。对接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平台和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大力培育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力争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领跑者、数字产业化培育的生力军、城市数字化建设的赶超者。推进产业数字化,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和“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发展柔性制造、智能车间、未来工厂,拓展数字技术集成应用场景,加强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加快集成电路、基础软件、卫星应用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培育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新技术、新业态。优化提升半导体高新区、泉州软件园、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等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加强数字社会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公共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把“数据池塘”汇聚成“数据海洋”。保障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缩小城乡区域数字鸿沟,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

  五、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双循环战略支点城市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14.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凸显民生消费品制造基地和品牌之都优势,支持民生产业开启“新国货运动”,培育若干国际知名品牌,提升“泉州造”市场话语权。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引导出口企业精准对接国内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同线同标同质”产品。深化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和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建设,支持快递物流、供应链企业来泉设立区域总部和分拨中心等,构建产供销全链条服务,健全现代流通体系。支持专业市场数字化、社交化升级,增强与专业展会、直播服务、生产基地、快递物流联动发展,打造全球消费品集采中心。发挥异地商会、经销大军优势,巩固提升泉商销售网络。

  15.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通道。对接国家运输大通道和“一带一路”国际运输通道,全面融入“丝路海运”“丝路飞翔”工程,一体推进机场、铁路、港口等规划建设,加快形成“空铁水”集群发展、双核驱动的综合交通枢纽格局,打造服务“一带一路”、中西部及周边地区的大动脉。前瞻海丝枢纽港,优化港口布局,巩固内贸集装箱优势,逐步发展近洋航线,加快建成北翼能源商贸储运中心、环湾贸易航运中心和南翼高端航运服务中心。加快晋江机场扩能改造,建设区域航空货运枢纽,规划建设通用航空机场,推进泉州新机场前期研究。构筑“二横三纵多支点”的铁路网络,推进福厦客专、兴泉铁路建设,积极争取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项目落地泉州,衔接中欧中亚班列。发挥我市民营经济大市、著名侨乡的特色优势,推动民营企业成为开拓市场、畅通循环的主力军,推动侨资侨智成为经贸合作、融通内外的桥梁纽带。

  16.全面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实施消费激活扩张行动,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彰显泉州老字号独特魅力,扩大文化消费、情感消费、体验消费。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培育壮大在线经济,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开拓城乡消费市场。稳定汽车等大宗消费,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培育一批示范性商圈、时尚步行街、夜间经济集聚区、社区便民商圈,积极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创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17.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新基建、新型城镇化、重大基础设施、民生补短板、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对接国家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系统策划一批牵引性强的重大项目争规列盘。创新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建设“精业务、强策划、善统筹、会落实”的招商团队,提升招商专业化水平。探索政府投资新模式,做好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等资金筹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深化“五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推广“指挥部(工作专班)+国有企业”模式,强化市县联动和要素保障。

  六、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更深层次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18.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支持民营企业心无旁骛做实业,掀起新一轮创新创业大潮,打造新时代民营经济标杆。弘扬政企互动优良传统,深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发挥民营经济发展顾问和涉企政策咨询委员会作用,提高“政企直通车”服务效能。健全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的制度,完善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让民营企业易准入、快准入、真准入。实施明星梯队企业培育计划,完善行业公共服务体系,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支持产业链垂直整合和跨领域横向拓展,培育一批百亿级、五百亿级乃至千亿级旗舰型企业。完善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机制,拓展“以企业家培育企业家”模式内涵,弘扬企业家“有义、有根、有智、有梦”的特质,打造一支有开拓精神、前瞻眼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队伍。

  19.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化市县国资战略整合,支持国企挂牌上市和发债融资,稳妥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市级国资集团公司为重点,推动国有资本向城市开发建设、科技平台营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集中,加快做强做优做大。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有序放开竞争性业务,提高市场化程度。

  20.完善地方财税金融体制。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与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的协调衔接,发挥财政保运转、保民生、促发展作用。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稳步推行零基预算管理。培育壮大税源,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健全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强化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合理划分市县两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提高基本财政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推进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深化政银企合作,发挥产业基金、股权投资等作用。大力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和并购重组。争取设立民营银行,鼓励具备条件的在泉金融机构升格为一级行、设立全国性事业部,改善面向制造业、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争取更多金融牌照,支持兴业消费金融、海西金融租赁、海峡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平台做大做强。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制上市。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机制,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21.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实施机制,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促进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探索建立新型产业用地、工业项目标准地、土地年租制度,构建多层次的产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完善人才资源市场体系,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加快培育技术、数据要素市场,促进跨区域、跨领域、行业性数据资源汇聚泉州;建立健全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供应渠道多元、管网布局优化、储气调峰达标、用气安全可靠的天然气产供销体系;强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

  22.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营商环境提升行动,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市县联动规范自由裁量权,完善台账管理制度,深化证照分离、照后减证等改革。推进公共服务便民化,推行“一件事”套餐服务,实现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推进政务服务智慧化,实现一网好办、跨域通办、指尖快办。优化投资审批体系,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产权保护体系,加强跨区域打击仿冒和制假售假等行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创新创业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

  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走泉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畅通城乡循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23.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践行“弱鸟先飞”理念,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抓好产业、人才、组织、规划、政策“五个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试点村提级晋档,创建示范线,分主题串点连线成片。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长效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健全返贫预警、致贫预防监测和突发应急救助机制,完善联农带农和消费扶贫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壮大扶贫产业,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弘扬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精神,高质量推进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发挥社会力量帮扶作用。

  24.提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适应确保国计民生要求,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提高生猪、蔬菜、禽蛋、水产品等安全保障能力。坚持科技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种业科技创新,扎实推进农田标准化、农业良种化、生产机械化、种养规模化,建设智慧农业。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值超十亿元的特色农业强镇和“一村一品”特色村,创响“海丝泉州·绿色农业”品牌。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建设一批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专业电商平台,加强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和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中央厨房、体验农业、乡村旅游等,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25.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建设。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完善乡村规划体系,留住乡愁,留住记忆。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保障农房安全和建设质量。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一革命四行动”,梯次建设“绿盈乡村”。分类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线杆杂乱等问题。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保护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和历史风貌。深化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科技特派员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培育造就新型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26.激活农村发展动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互换、双向流动。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有效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探索实施村级留用地政策。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农村三资管理机制,实施村财镇管规范提升行动。集成推进农业行政执法改革。巩固提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验,深入推进林业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质。

  八、加快跨江发展、跨域融合,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

  按照省委关于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厦漳泉都市圈和区域中心城市等建设部署,优化提升以“一湾两翼三带多支点”为主架构的空间开发战略格局,调整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加快城市由散到聚,提升中心城市综合带动能力,形成区域发展增长动力源。

  27.高标准推进跨江发展。以城市新区规划建设为引领,布局建设面向市域的综合服务高端职能环,集中力量跨晋江联动两岸、跨洛阳江梯次开发,推动新区古城联动发展,加速聚湾强心、实质同城,形成“两主三副”的环泉州湾城市中心体系。环湾主中心,重点打造未来城市发展的样本。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两江四岸环湾为主要承载,高质量谋划环湾城市新区,集聚商务办公、商贸会展、金融服务、高端酒店、创新研发等功能要素和科教文卫优质资源,建设面向海丝、面向港澳台侨的城市门户,建设支撑市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服务高地,建设传承中国传统营城智慧的闽南新城,建设彰显自然人文荟萃的魅力湾区;以晋江、洛阳江入海口区域为核心,加强环湾沿江的城市设计、景观风貌管控和生态治理,以中央商务区开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河口湿地保护等为牵引,精准打造一批高品质城市单元,形成组团式城市链群。古城主中心,重点打造古城活态传承的典范。做好“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传承,强化原真性保护、活态化利用、功能性提升、生态型修复、家园式共造,以文化特色增添城市吸引力;引导古城业态更迭和非核心功能疏解,提高历史文化场所密度,补充国际化旅游服务配套,深化国际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努力建成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宗教博物馆和体验原真闽南文化核心区,打造“世界的古城、活着的古城”。全面推动晋江、石狮和台商投资区建设现代化城市副中心,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有步骤、有秩序、有亮点地落实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和公共配套,提升核心增长能级和区域发展向心力,加速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推动发展空间环湾向湾、精明增长,增强对中心城区的经济支撑和传承梯度作用。

  28.高起点推进跨域融合。做深做实新时代山海协作,探索市际毗邻区协同发展机制,共同打造协同发展示范区,增强泉州在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的链合作用。南翼区域,聚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两岸科技创新高地和未来城。以省级半导体高新区“一区三园”为引擎,梯次推进工业城、科技城、未来城建设,谋划环围头湾全域一体发展;对接翔安机场、厦门港,畅通对外海陆空通道,实施海港功能互补、空港错位发展战略;规划建设临空协作区和泉厦科创走廊,叠加多区政策效应,努力建设闽西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全省重要发展极核和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北翼区域,聚焦港产城联动发展,打造东南沿海新型重化基地。发挥深水良港优势,探索湄洲湾一体化发展,促进石化、船舶、能源等产业链互补提级,共建闽中出海大通道和能源大港;整合泉港、泉惠石化园区升格为国家级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共享产业创新与公共服务平台,建好绿化隔离带、专业物流通道,加快建成全球一流的炼化一体化和化工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西部区域,聚焦区域优势互补,打造厦泉三发展轴的门户通道。坚持生态优先,鼓励安永德和南安西北部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释放发展空间活力,建设面向中西部开放合作桥头堡;纵深推进泉三、泉龙山海协作,深化跨区域产业链布局、供应链协作,建设贯通山海、联接中西部的重要通道。

  29.推进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化。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突出东聚西保,科学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动资源要素和产业集中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立健全“跨江发展、跨域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强市级对重大战略规划、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平台建设和产业功能布局的统筹引领,充分发挥县域主观能动性,协同打造经济新增长极和城市动力核。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试点。推进县域大城关提质扩容,有序布局一批县域副中心、重点镇。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特色镇率先发展,打造服务带动周边乡镇、农村发展的典型示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实施促进城乡就业创业的落户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力度,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30.加速打通城乡交通大动脉。区域突出速达,疏通内陆与沿海高速梗阻,推动闽西南高速公路闭合成网,重点推进沈海高速扩容二期、泉三高速扩建、泉梅高速、安溪至翔安、安溪官桥至大田广平、晋江至长泰、德化至永泰、泉厦金等高速公路建设,打造“都市圈1小时通勤、协同区2小时通达”的紧密型区域交通圈。环湾突出集聚,强化市域快轨支撑城乡一体化,推进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建设,争取地铁系统早日获批投建,构建大中运量公交为主导、多级公交网络合一、换乘便捷高效的公交体系;深化“聚城畅通”工程,推进跨江跨海通道建设,加速高快一体化,打通城市微循环,打造“半小时生活圈”。强化中心市区与周边组团快速联系,提升国省干线通行能力,分流过境交通,以交通带支撑科创带、产业带,增进沿线科创载体、产业组团串联融合,打造“1小时经济圈”。

  31.系统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加强规划统筹、分类指导、连片策划,全面改造与微改造相结合,有序推进老旧片区、老旧小区更新改造,系统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促进职住平衡,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推进市县污水管网全覆盖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实施智慧设施建设工程,打造“智慧城市”大脑,探索未来社区建设,推动治理方式向精细化转型、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加快建筑业现代化,培育新时代建筑业产业工人大军,打造一批古建筑、石材幕墙安装等细分领域冠军企业。坚持房住不炒,加快形成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

  32.大力建设“海上泉州”。坚持陆海统筹、向海进军,建设海洋强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做强做优海洋渔业、船舶修造、海工装备、海洋能源、临海重化等产业,培育海洋生物、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滨海旅游、海丝旅游,布局一批“海上牧场”。建设智慧海洋,提升海洋科技发展水平。深化渔港经济区建设,辐射带动周边渔镇、渔村繁荣发展。支持创建省级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县(市、区)。融入全省港口一体化,统筹推进五大港区连片开发、错位发展,加大力度补齐大型深水通用泊位、邮轮泊位、公共航道短板,提升泉州港口核心竞争力。强化海洋环境治理,推进岸线自然化和生态修复。市县合力打造现代化湾区。

  33.全面振兴老区苏区。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做好老区苏区工作,继续争取扶持老区苏区发展的政策,完善和落实对口支援机制,确保老区苏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坚持绿色、红色、特色导向,鼓励老区苏区发展生态农业、清洁能源、电子商务和文旅康养等产业,争取创建绿色发展示范区。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发展红色旅游。加快补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质量,加大技术、人才协作力度。

  九、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定文化自信,强化守正创新,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34.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打造“泉民开讲”理论宣传教育新平台。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弘扬“惠女精神”“美岭精神”,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35.打造世界级文化都市品牌。擦亮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等世界级文化名片,开展“海丝泉州”城市营销,提高城市文化辨识度,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全力以赴推动“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协助办好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结合古城修复、城市更新、新区开发,保护历史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加强考古工作体系化建设,建好考古和遗产研究基地。深化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建设,实施海丝文化交流工程,办好海丝国际艺术节、世界闽南文化节,建设中国海丝博物馆等文化新地标,增强著名侨乡、台胞祖籍地的文化感召力。办好第18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等赛事。

  36.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深耕有温度、国际范的现代城市文明,彰显爱拼敢赢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提升文化场馆服务效能,精心培育文化微生态,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创新“一县一品”特色项目,打造公共文化特色品牌。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复兴广义泉州学。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传播力强的新型网络传播平台,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提高决策咨询能力。

  37.推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培育壮大文化产业龙头、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带。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掘进文化富矿,丰富文旅矩阵,建设全域生态旅游市。环湾一体串联打造国际慢城,让古城焕发新活力;贯通山海并联打造最美海岸带和精品内陆带,整合展示沿海古卫城、古渡、古塔、古桥资源和滨海景观,点线面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活化升级、连绵成景;跨界创新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打造时尚工艺、滨海雕艺、茶文化、香文化、瓷文化、石文化等文旅产业集群。

  十、持续实施生态市建设战略,打造自然亲和的山水田园城市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高颜值的美丽泉州。

  38.深化拓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严格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控和环境准入,推进“三线一单”成果落地应用。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完善资源环境产权交易制度,全面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深化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健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机制。落实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评价制度。健全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机制,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终身追究。

  39.推进生态连绵带建设。点线面、分时序推进生态屏障区、生态廊道区和生态体验区建设,依托蓝绿交织、山水相融的天然本底,勾勒主题内涵突出、自然人文交融的“人工近自然化”休憩空间,让丛林野趣有机融入城市。生态屏障区以城镇集中建设区及周边为重点区域,以北部、西部自然山水为骨架,打造一批特色郊野公园。生态廊道区以城乡集中区为重点区域,构建“一湾一环十廊”,串联山水林田湖草城,塑造枕山面海的景观展示面。生态体验区以城镇开发边界内为重点区域,加快社区公园、口袋公园、街头绿地及绿道系统建设,水线山线海线闭合成环,逐步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40.促进绿色发展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深化“生态+”优先行动,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绿色化改造,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园区示范创建,推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发展绿色金融、绿色建筑和环保产业。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等创建行动。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推动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园区试点建设。深化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完善工业、农业用水定额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健全海洋资源保护开发制度,严管违法违规用海行为。构建废旧物资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

  41.提高生态系统质量。统筹推进晋江、洛阳江等流域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深化水土保持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深化落实河湖长制,推行林长制。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持续开展绿化美化行动。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外来物种管控。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蓝天工程,强化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强化面源污染精细管控,加强跨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实施碧水工程,强化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实施碧海工程,深化蓝色海湾综合整治,提升海域、海岸线和海岛生态质量;实施净土工程,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强化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加强白色污染治理。深化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和工业园区污水治理,加强石化园区、集控区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控。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能力。重视新污染物治理。

  十一、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以“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全面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加快建设开放强市。

  42.高质量建设重大开放平台。全面融入全省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巩固拓展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东、北非等开放合作。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争取增设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泉州新片区,探索设立自贸区联动创新区,进一步推动投资、贸易、金融、运输、人员往来等领域自由化便利化。争取国家高新区、泉州开发区扩区调整,推进综合保税区、陆地港等创新升级,推动各类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高质量发展。

  43.提高国际贸易和投资水平。深化外贸转型升级国家级示范基地和省级示范县建设,实施市场多元化、外贸品牌化战略,建设外贸强市。推进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建设,推动石狮服装城、晋江鞋纺城市场采购贸易提质扩容、错位发展,扩大预包装食品出口试点效应。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数字贸易,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精准招引外资大项目大企业,提升利用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水平。扩大机电、鞋服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及优质农产品、制成品和服务进口规模,积极创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规则红利,深入研究对接政策条款,主动拓展与成员国地方经贸合作。实施民营企业国际化战略,深化品牌境外行、海丝行活动,鼓励泉商泉企走出去开展海外并购、国际品牌创建。高标准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布局海外仓、运营中心,加快建设中意“两国双园”,稳步拓展至欧洲重点国家。

  44.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健全跨境贸易便利化体制机制,持续拓展升级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行关、港、贸、税、金一体化运作。推进跨关区通关一体化建设。加强泉州国际邮件互换局和国际快件监管中心配套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商投资法,保护外商合法权益。健全促进境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完善企业跨国发展法律援助体系,增强企业竞争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十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着眼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基层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城市更有温度、人民生活更具质感。

  45.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坚持多劳多得,鼓励通过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增收致富,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实施“四大群体增收计划”,增加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重视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大力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46.实施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强化就业公共服务,保障城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利。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更加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实施“技能泉州”行动,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47.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建立公平公益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深化教育督导、教育评价改革。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职教园区布局,推进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鼓励发展现代产业大学、产业学院,构建产教协同育人体系,创建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支持在泉高校资源整合、布局优化,建设“双一流”、特色优势学科,引进国内外名校,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48.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健全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落实医疗保障待遇清单管理制度,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落实失业、工伤保险各项待遇。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完善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

  49.全面推进健康泉州建设。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编制使用和人事薪酬等制度,推动“三医联动”向“全联”“深动”发展。抓好国家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统筹推进市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推动医疗集团实质性运行,高位嫁接优质医疗资源,融合发展互联网医院,补齐医疗卫生供给短板,打造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争取若干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格局,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实施中医药固本强基工程,深化名医名药名科名院建设,创建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支持社会办医。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卫良好风尚。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全民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推动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创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深化国家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试点城市和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重点推进城市建设,增加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培育养老新业态,发展养老服务业。创建一批老年友好型社区,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50.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强基促稳”创新实践和制度固化,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服务集成创新,以综合化治理服务网格为载体,完善网格化信息平台、工作导则,推行“网格化+职能应用”服务管理模式,构建战区化镇(街)治理服务体系、多元化村居(社区)治理服务体系和制度化基层治理服务支撑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巩固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长效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通道、办理闭环和反馈渠道。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深化社会末梢“微自治”模式,落实村级民主议事协商制度,完善“三社联动”机制,激发社会单元自治活力。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探索设立社区基金会,支持群团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发挥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十三、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泉州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落实国家安全战略部署,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切实防范化解现代化进程中各种风险,营造良好安全环境。

  51.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强房屋结构安全、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工贸等重点行业领域治理,织密“从根本上消除隐患”的责任链条,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生物安全保护,构建国门生物安全综合治理体系,持续深化“餐桌污染”治理,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开展灾害风险普查,加强精准监测预警,提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推进水库、堤防和水闸除险加固,提高洪水优化调度水平。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52.提高经济安全保障能力。强化跨部门跨区域经济安全协调协作,建立健全经济风险预警和化解机制,保障和维护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领域安全。常态化开展供应链风险排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实施粮食安全战略,保障粮食和重要副食品生产稳定,加强粮食仓储、物流和应急供应能力建设。实施能源安全战略,提升能源储备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确保生态安全,维护新型领域安全。

  53.维护社会稳定与安全。落实平安建设目标责任制度,健全平安建设协调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弘扬“四下基层”“四个万家”优良传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四门四访”等信访制度和各类调解联动工作机制,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实施“智慧政法”战略,“E通政法”实战赋能,健全跨部门大数据平台和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深化“雪亮工程”建设联网应用,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完善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体系。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建设,坚决防范和严厉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个人极端、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常治,全面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下转第五版)

  ?54.巩固国家安全防线。完善国家安全工作体系,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积极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完善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重点区域。统筹推进军用设施与民用设施规划建设。实施“七个一”品牌工程,培育发展军民融合领军企业、优势产业和产业集聚区,优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推进知识产权军民融合试点,促进“民参军”全覆盖。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全力支持部队练兵备战。健全强边固防机制,开展海防城网融合工程试点,推进“智慧海防”建设。持续加强双拥共建工作,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争创双拥模范城“十连冠”。

  十四、深化对台各领域融合,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台大政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高度警惕和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着眼大局大势,注重落细落实,主动先行先试,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发挥更大作用。

  55.深化经济领域融合,探索产业合作新路径。聚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能源石化、生技医疗、金融服务、新基建、文旅文创、现代农业等产业领域,做优民间商谈机制,精准对台招商引资引智,促进两地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协作,参与建设两岸共同市场。凸显涉台功能性区域合作平台作用,加快建设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两岸石化产业合作基地和冷链物流产业合作城市,支持泉州台商投资区先行先试并建设台湾青年人才创新创业高地,推动惠安台湾农民创业园、永春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和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等升级发展,高质量办好涉台经贸展会,打造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先行区和重要承载区。优化涉台营商环境,健全台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接服务机制,引导和支持台资企业参与强链补链,推进泉台科技协同创新,推动与台湾高科技企业、领军人才共建创新平台。深化行业标准共通,提升对台贸易监管服务水平,促进泉台商品流通无缝对接。拓展台资企业资本项目管理便利化试点,加强泉台民间征信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支持在泉台商台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56.深化基础设施领域融合,落实应通尽通新任务。筑牢泉州向金门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成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做好水源地管理、海底管道维护和上游水生态综合治理,保障水质水量,发挥长期效应,探索以水为媒,做大做优“小三通”黄金水道,打造金马“新四通”的工作样板。加强对台直航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的泉台海空直航方式,推进泉厦金通道战略预留和前期研究,完善海上、空中直航条件,拓展对台客滚运输,加密航点航线航班,促进港航物流深度融合,打造两岸直接往来的门户枢纽。

  57.深化社会领域融合,实施同等待遇新举措。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和制度,强化分类指导、精准服务,构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服务体系。落实落细惠台利民政策举措,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促进在泉台胞社会服务保障水平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同步提高。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泉实习就业创业,建设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人才社区。推进泉台基层治理交流合作,探索完善泉台合作乡建乡创新模式,支持台湾同胞参与社区治理和乡村振兴。

  58.深化文化领域融合,赋予文化交流新内涵。巩固拓展两岸闽南文化和民间基层交流交往成果,精准发挥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省级对台交流基地和众多宫庙宗祠等重要载体作用,持续办好海峡论坛泉州分论坛活动和祖地文化交流活动,大力支持“首来族”登陆,擦亮对台“民间信仰、宗亲宗族、传统文化、青年一代”四大特色交流品牌。实施涉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工艺传承计划,推动两地共同整理研究涉台谱牒文献,共同构建闽南文化传承体系,创建两岸融合发展文化教育交流基地,建设两岸文化产业试验园区,促进两地文旅、文创、文传、工业设计等产业和市场融合,以祖地情缘增进台湾同胞对民族、对国家的认知和感情,更好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扩大教育、科技、卫生、司法、档案等各领域交流合作。

  十五、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59.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持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努力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落实激励干部提升干事创业精气神八条措施和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十条意见,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扭住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放,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健全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突出见人见事、分级分类,加强政治监督,紧盯“关键少数”,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加强政治巡察,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60.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发挥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

  61.深化法治泉州建设。坚持法治泉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逐步实现治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更好把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健全宪法实施与地方立法体制机制,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全面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健全普法责任制,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62.深化泉港澳侨合作。积极参与闽港闽澳“并船出海”,深化与港澳侨在金融、物流、旅游、文化、教育、科技、人才等领域交流合作,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力争泉澳金融合作取得新突破。完善联系联谊平台,建设港澳青少年实习实训基地、双创中心,深化“海丝情·中国梦”港澳青年精英故乡行等品牌活动,促进泉港泉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加强新时代侨务工作,弘扬优秀华侨精神,加强与海外侨团侨亲联谊联络,深化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保护利用侨批档案文献,多渠道支持海外华文教育,引导和支持华侨华人参与泉州现代化建设。发挥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等平台作用,拓宽南南合作民间对话渠道,拓展对外友城网络,深化与沿线城市交流合作,做大“一带一路”朋友圈。

  63.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本次市委全会精神,制定“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区域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浓厚氛围,确保“十四五”发展各项决策部署做细做实做成。

  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传承弘扬“晋江经验”,铆足干劲再出发,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海丝名城、制造强市,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泉州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